豁然贯通的成语故事
拼音huò rán guàn tōng
基本解释豁然:开阔通达的样子;贯:贯穿;通:通晓。一下子就彻底明白;通晓了。
出处宋 朱熹《大学章句》:“至于用力之久,而一旦豁然贯通焉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豁然贯通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豁然贯通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浑然一体 | 《二程遗书》第二卷上:“学者须先识仁。仁者,浑然与物同体。义、礼、知、信皆仁也。” |
博通经籍 |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马融传》:“初,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,不应聘,名重关西,融从其游学,博通经籍。恂奇融才,以女妻之。” |
书通二酉 | 语出《太平御览》卷四九引南朝·宋·盛弘之《荆州记》:“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,相传秦人于此而学,因留之。” |
学贯中西 | 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106回:“博了个熟识时务,学贯中西的名气。” |
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之困 | 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。教然后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 |
条条大路通罗马 | 艾煊《大江风雷》第五部:“小司书不等何为说完,就打断了她的话,说:‘条条大路通罗马。’” |
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 |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 |
处之泰然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雍也》:“子曰:‘贤哉!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。”宋 朱熹注:“颜子之贫如此,而处之泰然,不以害其乐。” |
防患于未然 | 《周易 既济》:“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《乐府诗集 君子行》:“君子防未然。” |
喟然长叹 | 《论语·子罕》:“颜渊喟然叹曰:‘仰之弥高,钻之弥坚。’” |
通都大邑 | 唐 韩愈《守戒》:“今之通都大邑,介于屈强之间,而不知为备。” |
互通有无 | 唐 韩愈《原道》:“为之贾,以通其有无。” |
融会贯通 | 宋 朱熹《朱子全书 学三》:“举一而三反,闻一而知十,乃学者用功之深,穷理之熟,然后能融会贯通,以至于此。” |
通俗易懂 | 邓小平《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》:“这十六个字,通俗易懂。” |
意兴索然 | 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十一回:“景公意兴索然。左右问曰:‘将回宫乎?’景公曰:‘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。’”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仙人岛》:“绿云顾父曰:“圣人无字门人者,‘孝哉……’一句,即是人言。”王闻之,意兴索然。” |
通今达古 | 胡蕴玉《<中国文学史>序》:“述学派之流别,论政治之得失,纵有通今达古之才,而无瑰玮奇丽之笔,言之无文,行之不远。” |
一窍不通 | 战国 吕不韦《吕氏春秋 过理》:“杀比干而视其心,不适也。孔子闻之曰:‘其窍通,则比干不死矣。’”高诱注:“纣性不仁,心不通,安于为恶,杀比干,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。” |
超然物外 | 宋 叶梦得《石林诗话》:“渊明正以脱略世故,超然物外为适,顾区区在位者,何足概其心哉?” |
通时合变 | 清·梅曾亮《复上汪尚书书》:“立者非他,通时合变,不随俗为陈言者是已。” |
超然绝俗 | 汉·班固《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》:“方之古贤,实有伦序,采之于今,超然绝俗,诚社稷之蓍龟,大汉之栋甍。” |
时运亨通 | 元·无名氏《冻苏秦》第一折:“终有日时运亨通,封侯拜相,扬名六国。” |
荡然无余 | 南朝·梁·任昉《为梁武帝集坟籍令》:“近灾起柏梁,遂逐渠阁,青编素简,一同煨烬,湘囊綖柣,荡然无余。” |
豁然开朗 | 晋 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” |
始终一贯 | 毛泽东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》:“中国不但应当和中国人民的始终一贯的良友苏联相联合,而且应当按照可能,……” |
高步通衢 | 《石季龙载记上》:“朕闻良臣如猛兽,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,信矣哉!” |
黯然神伤 | 清 百一居士《壶天录》:“女更黯然神伤,泫然流涕。” |
政通人和 | 宋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越明年,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。” |
大显神通 | 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89回:“他三人辞了师父,在城外大显神通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