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成语词典耳的成语
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45 个耳的成语
成语解释出处
chōng ěr bù wén充耳不闻充:塞住;闻:听。塞住耳朵不听。形容不听别人的意见或劝告。清 李渔《奈何天 闹封》:“边陲告急,司转运者,充耳不闻。”
jīng ěr hài mù惊耳骇目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。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幽明录》:“须臾,云晦雷发,惊耳骇目。”
mǎ ěr chūn fēng马耳春风见“马耳东风”。金·元好问《谷圣灯》诗:“纷纷世议何足道,尽付马耳春风前。”
xǐ ěr gōng tīng洗耳恭听洗耳:擦洗耳朵;比喻很重视听对方说话;恭:恭敬地。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。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。指专心地听。元 郑廷玉《楚昭公》第四折:“请大王试说一遍,容小官洗耳恭听。”
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迅雷不及掩耳雷声来得非常快,连捂耳朵都来不及。比喻来势凶猛,使人来不及防备。《晋书 石勒载记上》:“出其不意,直冲末抷帐,敌必震惶,计不及设,所谓迅雷不及掩耳。”
huáng ěr chuán shū黄耳传书黄耳:犬名;书:书信。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。后比喻传递家信。《晋书·陆机传》:“初机有俊犬,名曰黄耳,甚爱之。既而羁寓京师,久无家问,……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,犬寻路南走,遂至其家,得报还洛。其后因以为常。”
bù jué yú ěr不绝于耳绝:断。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。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二回:“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。”
guì ěr jiàn mù贵耳贱目重视传来的话,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。比喻相信传说,不重视事实。汉 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若客所谓末学肤受、贵耳而贱目者也。”
liǎn hóng ěr chì脸红耳赤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。萧殷《桃子又熟了》:“没有等翻译同志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,那个美国人竟脸红耳赤地吼起来。”
chū kǒu rù ěr出口入耳指品德、才能超出同类之上。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二十年》:“王曰:‘言出于余口,入于尔耳,谁告建也?’”
ěr rú mù rǎn耳濡目染濡:音如;沾湿;染:沾染。耳朵经常听到;眼睛经常看到;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唐 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
ěr bìn sī mó耳鬓厮磨鬓:鬓发;脸颊两旁靠近耳朵的软发;厮:互相;磨:擦。头靠得很近;耳边的头发互相挨在一起。形容小儿女朝夕相处亲密无间的情态。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2回:“咱们从小耳鬓厮磨,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,我也不敢怠慢了你。”
ěr mù hóu shé耳目喉舌喉舌:代言人。比喻作为搜集、了解情况和宣传政策的工具。田流《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》:“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,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。”
ěr lóng yǎn xiā耳聋眼瞎指因突然遭到强烈刺激而耳朵变聋,眼睛变瞎。清 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六回:“那个昏大官人就像耳聋眼瞎的一般。”
ěr hòu shēng fēng耳后生风像耳后刮风一样。形容激烈、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。《梁书·曹景宗传》:“景宗谓所亲曰:‘我昔日在乡里,骑快马如龙,与年少辈数十骑,……觉耳后生风,鼻头出火,此乐使人忘死,不知老之将至。”
ěr shí zhī yán耳食之言耳食:耳朵吃饭。比喻耳杂吃进去的不知滋味。不加分辨的;指没有确凿的根据;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。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六国年表序》:“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,不敢道,此与以耳食无异。”
ěr mù gǔ gōng耳目股肱股:大腿;肱: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。起到耳朵、眼睛、手臂的作用。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。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。唐·吴兢《贞观政要·政体》:“然耳目股肱,寄于卿辈……事有不安,可极言勿隐。”
kǒu ěr bìng zhòng口耳并重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。鲁迅《彷徨·肥皂》:“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,英文又专是‘口耳并重’的。”
ěr shú néng xiáng耳熟能详听得多了;就可以说得详尽细致。耳熟:听熟了;详:细说。宋 欧阳修《泷冈阡表》:“吾耳熟焉,故能详也。”
ěr mù yī xīn耳目一新听到、看到的跟以前不同;感到新鲜。形容事物的面貌有了显著的变化。北齐 魏收《魏书 河南王传》:“齐人爱咏,咸日耳目更新。”
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耳闻不如面见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。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。汉朝刘向《说苑 政理》:“夫耳闻之,不如目见之;目见之,不如足践之。”
miàn hóng ěr chì面红耳赤脸和耳朵都红了。形容因羞愧、窘迫、激动或发怒而脸色涨红的样子。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29卷:“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于头红耳赤;子文却三仕三已,略无喜愠。”
ěr cōng mù míng耳聪目明聪:听觉灵敏。形容听觉和视觉非常机敏明利。汉 焦赣《易林 临之需》:“重瞳四乳,耳聪目明,普为仁表,圣作元辅。”
shé bì ěr lóng舌敝耳聋讲的人舌头破了,听的人耳朵聋了。形容议论多而杂,别人不予理睬。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舌敝耳聋,不见成功。”
ěr tīng shì xū,yǎn jiàn wéi shí耳听是虚,眼见为实虚:虚假。听到的不足信,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。《星火燎原 跨上新的高度》:“那时我还缺乏理解,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‘耳听是虚,眼见为实’,‘不怕不识货,就怕货比货’。”
miàn hóng guò ěr面红过耳形容因激动、窘迫、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。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回:“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,眼观鼻、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。”
rú léi guàn ěr如雷贯耳贯:穿透。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。形容人的名声大。元 郑廷玉《楚昭公》第四折:“久闻元帅大名,如雷贯耳。”
ěr bù rěn wén耳不忍闻不忍心听,形容情景十分凄惨。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19卷:“却都是上路逃难来的百姓,哭哭啼啼,耳不忍闻。”
zhèn ěr yù lóng震耳欲聋耳朵都要振聋了。形容很大;特别响。沙汀《呼嚎》:“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,而超越这个,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声。”
ěr wén mù dǔ耳闻目睹闻;听见;睹:看见。亲耳听见亲眼看到。鲁迅《呐喊 一件小事》:“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,算起来也很不少。”
kǒu ěr zhī xué口耳之学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,而没有真正的学识。荀况《荀子 劝学》:“小人之学也,入乎耳,出乎口。”
jiāo tóu jiē ěr交头接耳交头:头挨着头;接耳:嘴挨着耳朵。头挨着头;嘴对着耳朵。指凑在一起低声说话。元 关汉卿《单刀会》第三折:“大小三军,听吾将令,甲马不许驰骤,金鼓不许乱鸣,不许交头接耳,不许笑语喧哗。”
fāng miàn dà ěr方面大耳方脸盘,大耳朵。旧指富贵相。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,都有万贯家私,一个个方面大耳。”
liǎn hóng ěr rè脸红耳热见“脸红耳赤”。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91回:“听得老太太说完了,越觉得脸红耳热,连忙跪下道:‘老太太息怒。这都是媳妇一时偏执,惹出老太太气来。’”
ěr tí miàn mìng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;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。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。《诗经 大雅 抑》:“匪面命之,言提其耳。”
ěr shùn zhī nián耳顺之年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。指60岁的代称。先秦 孔子《论语 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,七十而从心所欲。”
ěr shí zhī lùn耳食之论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。亦作“耳食之谈”、“耳食之言”、“耳食之见”、“耳食之学”。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六国年表序》:“学者牵于所闻,见秦在帝位日浅,不察其终始,因举而笑之,不敢道,此与以耳食无异。”
fǔ shǒu tiē ěr俯首帖耳象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,耷拉着耳朵。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。唐·韩愈《应科目时与人书》:“若俯首帖耳,摇尾而乞怜者,非我之志也。”
liǎng dòu sāi ěr两豆塞耳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,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。《鹖冠子·天则》:“夫耳之主听,目之主明。一叶蔽目,不见太山;两豆塞耳,不闻雷霆。”
bì rén ěr mù避人耳目指避免走漏消息。
jiǔ hān ěr rè酒酣耳热酣:酒喝得痛快。酒喝得正痛快;耳朵发热。形容酒兴正浓。三国 魏 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每至觞酌流行,丝竹并奏,酒酣耳热,仰而赋诗,当此之时,忽然不自知乐也。”
gé qiáng yǒu ěr隔墙有耳隔着一道墙,也有人偷听。比喻即使秘密商量,别人也可能知道。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,免得泄露。管仲《管子 君臣下》:“墙有耳,伏寇在侧。墙有耳者,微谋外泄之谓也。”
zhí niú ěr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,要割牛耳歃血,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。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。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。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哀公十七年》:“诸侯盟,谁执牛耳?”
yǎn rén ěr mù掩人耳目掩:遮盖。堵住人家耳朵;遮着人家的眼睛。比喻用假象迷惑;欺骗人。《新刊大宋宣和遗事》:“事迹显然,虽欲掩人之耳目,不可得也。”
chuí ěr xià shǒu垂耳下首犹俯首帖耳,形容驯服听命。宋·陈亮《酌古论·李愬》:“故虽驱而用之,而垂耳下首,卒不敢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