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事求是的成语故事
拼音shí shì qiú shì
基本解释实事:客观事物;求:研究。是:事物内部的规律性。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。
出处东汉 班固《汉书 河间献王刘德传》:“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,修学好古,实事求是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实事求是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实事求是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一事不知 | 《南史·隐逸传·陶弘景》:“读书万余卷,一事不知,以为深耻。” |
一无是处 | 宋 欧阳修《与王懿敏公》:“事与心违,无一是处,未知何日遂得释然。” |
一笑了事 |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四十六回:“抚台听了,先还摸不着头脑,还以为某人办事不诚实,所以钦差才加了他这个考语;后来别位司、道说起,晓得是为带着表,方才付之一笑了事。” |
七事八事 | 明·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91回:“家中正七事八事,听见薛嫂来说此话,唬得慌了手脚。” |
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 | 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今之欲王者,犹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” |
万事大吉 | 宋 释惟白《续传灯录 明州大梅祖镜地英禅师》:“岁朝把笔,万事大吉,急急如律令。” |
万事如意 | 清·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15回:“不过都是在那里邀福,以为我做了好事,便可以望上天默佑,万事如意的。” |
不切实际 | 丁寅生《孔子演义》第98回:“若是徒有虚名,不切实际,那就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了!” |
不宁唯是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昭公元年》:“不宁唯是,又使围蒙其先君。” |
不得已而求其次 | 曹靖华《叹往昔,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!》:“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。‘鸿沟’上没有‘桥梁’,只好‘绕道东京’了。” |
不是冤家不聚头 | 《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》:“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。好教官人得知,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。” |
不求甚解 | 晋 陶潜《五柳先生传》:“不慕利,好读书,不求甚解,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。” |
不知虚实 | 《汉晋春秋》:“向者不知虚实,故败。” |
世上无难事 | 宋 陈元靓《事林广记》第九卷:“世上无难事,人心自不坚。” |
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 | 明·酉阳野史《续三国演义》第38回:“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既来至此,焉有怯进之理?” |
临事制变 | 汉·陈琳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:“临事制变,困而能通,智者之虑也。” |
习非成是 | 西汉 扬雄《法言 学行》:“习乎习,以习非之胜是,况习是之胜非乎?” |
事与原违 | |
事与愿违 | 三国 魏 稽康《幽愤》诗:“嗟我愤叹,曾莫能俦。事与愿违,遘兹淹留。” |
事以密成 | 《韩非子·说难》:“事以密成,语以泄败。” |
事出有因 |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四回:“郭道台就替他洗刷清楚,说了些\'事出有因,查无实据\'的话头,禀复了制台。” |
事半功倍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公孙丑上》:“万乘之国,行仁政,民之悦之,犹解倒悬也。故事半古之人,功必倍之。” |
事后诸葛亮 | 向春《煤城怒火》第二二章:“不是我事后诸葛亮,决定拉武装时我就说过,我们不拉出去,郭忠还可以存在,因为引不起小岛的注意。” |
事在人为 | 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:“事在人为耳,彼朽骨者何知。” |
事无二成 | 《左传·成公八年》:“礼无加货,事无二成。”杜预注:“公私不两成。” |
事败垂成 | 明·梁辰鱼《浣纱记·乞降》:“九仞为山,功亏一篑,料想不劳而集,事败垂成。” |
事过境迁 | 清 颐琐《黄绣球》:“如此歇了好几日,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,已不在心上。” |
于事无补 | 丁玲《风雨中忆萧红》:“但徒劳的热情虽然常常于事无补,然在个人仍可得到一种心安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