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7 个毫的成语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míng chá qiū háo明察秋毫 | 明:明晰;察:看;观察;秋毫: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;比喻极细微的事物、现象。目光犀利;能敏锐地看清极细小微末的东西。形容人能洞察事理;不受欺蒙。 | 战国 邹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” |
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,ér bù jiàn yú xīn明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 |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,而看不到一车柴草。比喻只看到小处,看不到大处。 | 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” |
shī zhī háo lí,chà zhī qiān lǐ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 | 指细微的失误,可导致巨大的差错。 | 《大戴礼记 保傅》:“《易》曰:‘正其本,万物理。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’故君子慎重始也。” |
háo bù yóu yù毫不犹豫 | 毫:一点儿;犹豫:迟疑,拿不定主意。一点儿也不迟疑。 | 毛泽东《井冈山的斗争》:“第二次杜修经、杨开明来,主张红军毫不犹豫地向湘南发展。” |
míng chá qiū háo,bù jiàn yú xīn明察秋毫,不见舆薪 | 目光敏锐,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,而看不到一车柴草。比喻为人精明,只看到小节,看不到大处。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” |
yī sī yī háo一丝一毫 | 形容极少或极小的一点儿。毫:一厘的十分之一;丝:一毫的十分之一。 | 宋 欧阳修《会圣宫颂》:“而往惟寅,一毫一丝,给以县官,无取于民。” |
chā zhī háo lí,miù yǐ qiān lǐ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 |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先进》:“过犹不及”宋 朱熹集注:“夫过不及,均也。差之毫厘,缪以千里。” |
háo wú gù jì毫无顾忌 | 对违反道德的行为丝毫没有反感或犹豫,或不考虑对人对事情的利害关系,没有顾虑。 | 明·醒世居士《八段锦》第七段:“以假作真,毫无顾忌,致我割破恩爱,妻子逃亡。” |
niān háo nòng guǎn拈毫弄管 | 拿笔。借指写作或绘画。 | 明·徐渭《女状元》第一折:“且喜这所在,涧谷幽深,林峦雅秀,森列于明窗净几之外,默助我拈毫弄管之神。” |
qiū háo wú fàn秋毫无犯 | 秋毫: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。比喻十分纤细之物。形容军纪严明;对百姓无丝毫侵犯;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淮阴侯列传》:“大王之入武关,秋毫无所害,除秦苛法,与秦民约法三章耳,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。” |
háo wú èr zhì毫无二致 | 二致:两样。丝毫没有什么两样。指完全一样。 | 郭沫若《断断集 屈原时代》:“那时候的文体的变革和近代的文学革命,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的,实在是毫无二致。” |
háo fà bù shuǎng毫发不爽 | 毫发:细发和头发;爽:差错。形容一丝一毫都不差。也作“毫厘不爽”。 | 明 李贽《观音问 答自信》:“悭贪者报以饿狗,毒害者报以虎狼,分厘不差,毫发不爽。” |
qiū háo zhī mò秋毫之末 | 秋毫: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。末:末梢;尖端。比喻十分细微的东西。 | 先秦 孟轲《孟子 梁惠王上》:“吾力足以举而钧,而不足以举一羽;明足以察秋毫之末,而不见舆薪,则王许之乎?” |
háo bù chí yí毫不迟疑 | 毫:一点儿。一点儿也不迟疑。 | 毛泽东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》:“他们毫不迟疑地向土豪劣绅营垒进攻。” |
bù shī háo lí不失毫厘 | 失:差。毫厘: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。不差一毫一厘米。 | 先秦 荀况《荀子 儒效》:“圣人也者,本仁义,当是非,齐言行,不失豪(毫)厘。” |
háo wú yí wèn毫无疑问 | 不存在问题,十分肯定。 | 邓小平《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》:“毫无疑问,他们的这种威信、影响和经验乃是党、阶级和人民的宝贵财富。” |
háo wú xùn sè毫无逊色 | 表示比得上,丝毫不差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