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篇幅关系,只列出前 16 个泰的成语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bù shí tài shān不识泰山 | 不认识泰山。比喻见闻太窄,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。 |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师父如此高强,必是个教头。小儿有眼不识泰山。” |
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,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 | 让:推辞,拒绝。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 | 清·张岱《岱志》:“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高。未到泰山者,泰山壁立千丈,不藉寸土,栉沐甚净。” |
guó tài mín ān国泰民安 | 泰:太平。国家太平;人民生活安定。 | 宋 吴自牧《梦梁录 山川神》:“每岁海潮太溢,冲激州城,春秋醮祭,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。” |
tài shān yā dǐng泰山压顶 | 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。 | 明 贾凫西《木皮词 正传》:“给了他个泰山压顶没有躲闪,把那助纣为虐的杀个净,直杀的血流漂杵堵了城门。” |
chǔ zhī tài rán处之泰然 | 处:处理;对待;之:代词。泰: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。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;沉着镇定。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。也作“泰然处之”。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雍也》:“子曰:‘贤哉!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。”宋 朱熹注:“颜子之贫如此,而处之泰然,不以害其乐。” |
yī yè zhàng mù,bù jiàn tài shān一叶障目,不见泰山 | 蔽:遮。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,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。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或整体。 | 《鹗冠子 天则》:“一叶蔽目,不见太山;两耳塞豆,不闻雷霆。” |
yī zhǐ bì mù,bù jiàn tài shān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 | 蔽:遮盖;泰山:山名。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,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。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或整体。 | 谢觉哉《关于独立思考》:“至于全体的事,不管好处多大,总是‘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’。” |
wěn rú tài shān稳如泰山 | 稳:稳固。稳固得像泰山一样。形容极其稳固;不可动摇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刘向传》:“来势不两立,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,如下有泰山之安,则上有累卵之危。” |
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,gù néng chéng qí dà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 | 让:推辞,拒绝。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 | 秦·李斯《上书秦始皇》:“是以泰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却众庶,故能明其德。” |
tài shān bù cí tǔ rǎng,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辞土壤,故能成其高 |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,所以能那么高。比喻人度量大,能包容不同的事物。 | 太平天国·洪秀全《原道醒世训》:“是以泰山不辞土壤,故能成其高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。” |
tài shān běi dǒu泰山北斗 | 泰山:东岳,在山东省泰安市;北斗:北斗星。比喻道德高、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。 | 《新唐书 韩愈传赞》:“自愈没,其言大行,学者仰之如泰山、北斗云。” |
tài shān liáng mù泰山梁木 | 象泰山崩塌,梁木毁坏一样。比喻伟人死亡。 | 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孔子蚤作,负手曳杖,消摇于门,歌曰:‘泰山其颓乎!染木其坏乎!哲人其萎乎!’” |
pǐ jí tài lái否极泰来 | 否:坏;泰:好;顺利。坏到极点;好的就来了。指事物发展到极点;就会向对立面转化。 | 汉 赵晔《吴越春秋 勾践入臣外传》:“时过于期,否终则泰。” |
dào chí tài ē倒持泰阿 | 泰阿:宝剑名。倒拿着剑,把剑柄给别人。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,自己反受其害。 | 东汉 班固《汉书 梅福传》:“至秦则不然,张诽谤之罔,以为汉驱除,倒持泰阿,授楚其柄。” |
sān yáng kāi tài三阳开泰 | 《周易》称爻连的为阳卦,断的为阴爻,正月为泰卦,三阳生于下;冬去春来,阴消阳长,有吉亨之象。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。 | 《易·泰》:“泰,小往大来,吉亨。”《宋史·乐志》:“三阳交泰,日新惟良。” |
qù tài qù shèn去泰去甚 | 泰、甚:过分。适可而止,不可过分。 | 《老子》第二十九章:“是以圣人去甚、去奢、去泰。”《韩非子·扬权》:“故去甚去泰,身乃无害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