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成语词典沆瀣一气沆瀣一气的故事

沆瀣一气的成语故事


拼音hàng xiè yī qì

基本解释沆瀣:夜间的水气。这里指唐僖宗时;担任主考官的崔沆;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。所以有人开玩笑;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“沆瀣”两字。指“沆”、“瀣”两人连成一气。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。

出处宋 钱易《南部新书》:“乾符二年,崔沆放崔瀣榜,谈者称‘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。’”


暂未找到成语沆瀣一气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沆瀣一气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历史出处
一不做,二不休唐 赵元一《奉天录》第四卷:“光晟临死而言曰:‘传语后人,第一莫作,第二莫休。’”
一不扭众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23回:“细想了想,这事不但无法,而且有理;料是‘一不扭众’,只得点头依允。”
一丘之貉东汉 班固《汉书 杨恽传》:“古与今,如一丘之貉。”
一丝一毫宋 欧阳修《会圣宫颂》:“而往惟寅,一毫一丝,给以县官,无取于民。”
一丝不挂宋 黄庭坚《僧景宗相访寄法王航禅师》:“一丝不挂鱼脱渊,万古同归蚁旋磨。”
一丝不苟清 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回:“上司访知,见世叔一丝不苟,升迁就在指日。”
一举一动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:“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,无不著力。”
一举两得《晋书 束皙传》:“赐其十年之复,以慰重迁之情。一举两得,外实内宽。”
一举成名唐 韩愈《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》:“公一举成名而东。”
一了千明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·清凉益禅师法嗣》:“百千诸佛方便一时,更有甚么疑情?所以古人道:‘一了千明,一迷万惑。’”
一了百了宋 朱熹《朱子语类》第八卷:“有资质甚高者,一了一切了,即不须节节用工也。”
一事不知《南史·隐逸传·陶弘景》:“读书万余卷,一事不知,以为深耻。”
一五一十明 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5回:“这妇人听了这话,也不回言,却踅过来,一五一十,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。”
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《六韬》:“屈一人下,伸万人上,惟圣人能行之。”
一介书生唐·王勃《秋日登洪州滕王阁饯别序》:“勃三尺微命,一介书生。”
一代楷模《旧唐书·李靖传》:“朕今非直成公雅志,欲以公为一代楷模。”
一体同心《仪礼·丧服》:“父子一体也,夫妻一体也,昆弟一体也。”《周易·系辞上》:“二人凡心,其利断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”
一偏之论宋·朱熹《答沈叔晦书》:“前日务为学而不观书,此固一偏之论。”
一刀切刘心武《钟鼓楼》第一章:“世界上的事,没有一刀切的时候,没有一切都合理都美满的时候。”
一刹那宋·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·僧那禅师》:“未尝有一刹那倾断续之相。”
一动不动王朔《浮出海面》:“我继续一动不动地凝视他们,这对可怜的情人实在无法保持冷静,松开嘴,忿忿地起身走了。”
一劳永逸东汉 班固《封燕然山铭》:“兹可谓一劳而久逸。暂费而永无宁者也。”
一匡九合《旧唐书·郑畋传》:“臣始仕从戎,爰承指顾,禀三令五申之戒,预一匡九合之谋。”
一十八般兵器元 关汉卿《哭存孝》第一折:“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,你抡不动那鞭、简、挝、锤。”
一十八般武艺元 白朴《梧桐雨》楔子:“臣左右开弓,一十八般武艺,无有不会。”
一卒之田春秋·鲁·左丘明《国语·晋语》:“无一卒之田。”
一厢情愿蒋子龙《乔厂长上任记》:“有人说:‘你这一厢情愿,石敢同意去吗?’”
一去不复返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刺客列传》:“风萧萧兮易水寒,壮士一去兮不复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