垂拱而治的成语故事
拼音chuí gǒng ér zhì
基本解释垂拱:垂衣拱手,形容毫不费力;治:平安。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。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。
出处《尚书·武成》:“谆信明义,崇德报功,垂拱而天下治。”
暂未找到成语垂拱而治 的典故!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垂拱而治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一哄而散 |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一卷:“看的人见没得买了,一哄而散。” |
一哄而起 |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,一哄而起。” |
一扫而光 | 宋 苏轼《题王逸少帖》诗:“出林飞鸟一扫空。” |
一扫而空 | 宋 苏轼《题王逸少帖》诗:“出林飞鸟一扫空。” |
一拥而上 | 钱钟书《围城》:“每人手提只小箱子,在人堆里等车,时时刻刻鼓励自己,不要畏缩,第一辆新车来了,大家一拥而上。” |
一望而知 | 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:“又说了一回话,大约言语甜俗,意味粗浅,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。” |
三十而立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为政》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学,三十而立。” |
不一而足 | 《公羊传 文公九年》:“始有大夫,则何以不氏?许夷狄者,不一而足也。” |
不可同日而语 | 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赵策二》:“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,岂可同日而言之哉?” |
不壹而三 | 《孔子家语 弟子行》:“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。适鲁,见孔子曰:‘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,不壹而三焉。赐也辞,不获命;以所见者对矣。’” |
不寒而栗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酷吏列传》:“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,其后郡中不寒而栗。” |
不得已而为之 | 宋·辛弃疾《九议》:“岁币郊祀之费,是不得已而为之者。” |
不得已而求其次 | 曹靖华《叹往昔,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!》:“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。‘鸿沟’上没有‘桥梁’,只好‘绕道东京’了。” |
不得已而用之 | 《六韬 文韬 兵道》:“圣王号兵为凶器,不得已而用之。” |
不得而知 | 唐 韩愈《争臣论》:“故虽谏且议,使人不得而知焉。” |
不期而遇 | 南朝 梁 简文帝《湘宫李智倩法师墓志铭》:“不期而遇,襄水之阳。” |
不欢而散 |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众客咸不欢而散。” |
不治之症 | 鲁迅《伪自由书 电的利弊》:“说先前身受此刑,苦痛不堪,辣汁流入肺脏及心,已成不治之症,即释放亦不免于死云云。” |
不约而同 | 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无尺寸之势,起闾巷,杖棘矜,应时而皆动,不谋而俱起,不约而同会。” |
不翼而飞 | 战国 齐 管仲《管子 戒篇》:“无翼而飞者,声也;无根而固者,情也。” |
不言而信 | 《庄子·田子方》:“夫子不言而信,不比而周。” |
不言而喻 | 战国 邹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上》:“君子所性,仁义礼智根于心,其生色也;晬然见于面,盎于背,施于四体,四体不言而喻。” |
不谋而合 | 晋 干宝《搜神记》第二卷:“二人之言,不谋而合。” |
不辞而别 | 老舍《不成问题的问题》:“于是,大家想不辞而别。” |
久而久之 | 清 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28回:“万一多嘴多舌,露出话来,人家一个年轻娃子,知他性情怎样的?久而久之,慢慢知晓便罢。” |
乐而不淫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八佾》:“《关雎》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” |
乘虚而入 | 宋 张君房《去芨七筌》第120回:“将至所居,自后垣乘虚而入,径及庭中。” |
事败垂成 | 明·梁辰鱼《浣纱记·乞降》:“九仞为山,功亏一篑,料想不劳而集,事败垂成。” |